書型  

 

寫甲午海戰之CNA1871年班史詩後記

 

                    

   生命中存有一腔執著:想以海軍專業的角度來深入研析:大清帝國建立新海軍的背景、動機、計畫、和成效。除了文字外還需要適當的圖相對應。但百年前的老照片解析度差實在很難一窺全貌,因此就想到以電腦構圖方式模擬與製圖。很幸運的遇見了吳欲賢先生,他也愛海軍艦船,對電腦3D製圖有藝術家的狂熱、工程師的嚴謹和精準。兩把火炬就這樣燃了起來。

 

     要以最大的真實表達1871年班同學的事蹟,面對文字模式,我排除太多自我揣想的長篇小說、與易流為意識型態的論述,最後選擇以史詩的方式來表達,因為那是最能深入掌握、表達人們情懷與夢、悲愴與激昂的胸襟,也是最寫實的表達方式。西方除希臘荷馬的奧德修斯(Odysseus)、伊里亞(Iliás)兩首詩之外以海為背景的史詩不多,在東方的海洋史詩更是罕見,想了想別無更佳寫法,也就斗膽一搏了。

   寫作的同時欲賢也開始作圖,雖知那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沒想到是那麼的大,那麼的美、那麼的深遠,你必須以生命全力投入才有可能達成,他獨自完成了甲午海戰北洋海軍與日本海軍艦船的全部圖檔。記得2009年欲賢因長時面對電腦構圖傷及脊椎神經必須住院開刀,那是風險很大之手術,如果失敗可能之後就無法繼續作畫,因此開刀前他將完成的電腦檔複製一份請吳夫人面交給我,在接到一套厚厚的光碟剎那我內心的震撼與感激是無法形容的,也激勵我不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克服達成出書使命。

 

完成甲午海戰:CNA1871年班史詩及軍艦將校誌這兩本套書,讓我對甲午海戰的百年爭議有明朗的澄清,如:

北洋艦隊為何選横隊?

在那沒有射擊指揮儀的1894年,採以艦艏對敵是最易瞄準且火力可有效發揮的方式。

 

日本為何選縱隊?

因為速射砲皆裝於兩舷,採縱隊火力可最有效發揮。

 

為何選丁汝昌當北洋海軍的提督?

因為他是大清帝國最勇敢的將領。當與太平天國軍作戰時他由敢死隊士兵一路拚戰不死昇到敢死隊隊長。新海軍成立時派國家最勇敢的將領任指揮是正確的決策。

 

北洋艦隊管帶(艦長)的素質很高

有70%以上的艦長曾赴英、法、德等國深造或訓練,此比例不比當下海峽兩岸艦隊之艦長素質弱。

 

超勇、揚威為何最先被擊沉?

因為超勇、揚威是最早採購收的軍艦,結構是鐵包木(木架構外蒙一層鐵皮)中彈後易著火且不易控制。另兩艦的火砲是第一代後膛砲,砲發射後必須人力復座,射速慢,遇見日本最新銳擁有大量120釐米速射砲的第一游擊四艦,如同以一把毛瑟步槍與四挺機槍對戰一般,火力發揚比例懸殊,力戰後沉沒,是非常悲壯的。

 

北洋艦隊訓練是很札實強韌的

黃海海戰由午後1250開始,1530之後定遠、鎮遠二艦被日艦主隊與第一游擊隊圍著打,一直戰至天黑,整整打了一個下午的連續海上戰鬥。兩艦並肩奮戰相互支援,一邊救火、裹傷一邊還擊,尤其是砲隊與損管部門表現超水準,使兩艦有如海上長城般穩住戰勢,若非有精實之訓練實難達成。

 

大清帝國海軍建軍成效如何?

大清自定遠、鎮遠、濟遠、經、來、致、靖遠返國後因海軍戰力增強,有十年的時光未再受歐洲列強來至海上的侵凌。可惜1890年後未能持續穩定建軍,造成戰力相對劣勢遂被日本趁機攻擊,令人扼腕。

 

黃海海戰失利的主要原因

日本艦隊大量配備射速較大清砲快16倍之新一代速射砲,與爆裂、燃燒特性較佳的砲彈,是創傷北洋艦隊裝甲較薄艦艇之有效利器。但速射砲並無法擊穿定遠、鎮遠的舷側裝甲,使兩艦能挺過這世紀大海戰整隊而歸。

 

北洋艦隊覆滅之主因

北洋海軍於黃海海戰僅是中傷,戰力並未被擊垮,最後是受制於指令不得出港,大清朝廷期以外交斡旋解決爭端,惟朝廷官僚文嘻武戲,在基地及本土防衛上並未積極備戰,海軍艦隊如被自己人關於鐵籠內之老虎,處處受制,等岸砲陣地被日軍登陸佔領,最後反被自己岸砲轟殲於港內。造成無可挽回之浩劫。

 

歷史是一面鏡子,願本書如一面明徹的鏡子,可使我們真實體認到戰敗的悲愴、國家人民被欺凌的苦難、進而深想:

今日的我們是否已脫離文嘻、武戲的官僚輪迴?

我們政府的官箴、武德與軍民的共識、努力是否已成熟到足以確保國家與人民的安全與維護西太平洋的和平?

如果尚未,讓我們真誠反省、勇敢改進!

 

 

                                  CNA 1972年班郭延平於台北

 

CNA 於中華民國是海軍官校Chinese Naval Academy 之縮寫.

   於清朝時可稱是 Ching Naval Academy中華民族第一個接受西方

   大學教育制度學校之縮寫.

史詩首頁  

 

cna 1871年班網站:

http://www.cna1871.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oden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